記者 唐正飛
“菜籃子”“米袋子”關乎一座城的民生,城市的煙火氣蘊含著平凡生活的滿足,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。每個凌晨,熱鬧的菜市場準時喚醒整個城市,市民們在這煙火升騰之處,準備著一日所需的果蔬糧油。隨著創(chuàng)文工作的持續(xù)開展,原本煙火氣息十足的菜市場,文明氛圍日益濃厚。
位于江南城區(qū)的興安菜市場,是中心城區(qū)形成較早的菜市場之一。以往因地處繁華街區(qū),人流量大、場地小,加之管理不到位等原因,導致市場內垃圾亂扔亂堆、污水橫流、小廣告遍布、飛線亂入,異味充斥。
近日,記者走進興安菜市場發(fā)現(xiàn),原本臟亂不堪的路面變得干凈整潔,遍布的“牛皮癬”不見了蹤影,空中的“蜘蛛網”消失了,亂丟亂棄的垃圾被收置于垃圾桶、垃圾站內,改造過后的封閉式垃圾站前清潔工忙碌地清運著垃圾……
“你家的垃圾桶在哪里?”
“來把垃圾給我,我來扔。”
看著創(chuàng)文工作帶來的變化,在該市場經營16年熟食的何治中深有體會。1996年他從老家重慶來安康經營熟食,無數(shù)個晝夜,何治中一家起早貪黑滿足著安康市民的味蕾需求,也成就了一家人在安康的安居樂業(yè)�;叵肫饎傔M入興安菜市場,簡陋的幾排平房,就形成了短短的菜品交易市場。凌晨,昏暗的燈光下遍地的爛菜葉、到處流淌的屠宰血水、坑坑洼洼的路面、搖搖欲墜的陳舊招牌和原本就不寬敞被占道經營者擠得更窄的街道……便是何治中記憶中的興安菜市場。
“經過今年創(chuàng)文工作的持續(xù)開展,菜市場在包抓部門的幫助下,清除了常年堆放的垃圾,清除了多年的小廣告,設置了更規(guī)范的垃圾站,聘請了更專業(yè)的保潔人員,取締了活禽宰殺,整治了胡接亂拉的電線,更換成簡潔明了的招牌,看著市場內的諸多變化,作為經營者我們心里很舒坦。”何治中滿意地說,“現(xiàn)有的創(chuàng)文成果來之不易,作為新安康人積極參與維持好‘家里’的環(huán)境,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。”
江北街道的晏家坡市場形成于2000年前后,承載著中心城區(qū)江北片區(qū)市民的果蔬肉菜需求。隨著1998年城市中心北移,原本種菜賣菜的胡洪文,住進了安置小區(qū),成了一日三餐需要買菜的城市居民。
樓下的菜市場是胡洪文一家出行的必經之路,說起近年來菜市場的變化,胡洪文如數(shù)家珍:“自全家從舊址搬來后,晏家坡市場才逐漸形成,當時基本上都是流動商販,在道路兩旁擺個攤位,賣的菜都是周邊村民自己種的。后來,市場內的人流量逐漸增加,有人搭起了臨時攤位,在城里販點菜、賣點肉,一到逢年過節(jié)人流量增加,加之占道停車、占道經營,平時出行都成問題。別的菜市場存在的問題,這個市場也存在,有時還能看到隨地的大小便。近幾年,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,菜市場有了很大改觀,尤其是持續(xù)開展的創(chuàng)文,商家更注重誠信經營,市民也都文明買菜。”
在該市場記者看到,摩托車、電動車整齊地停放在停車位上,攤主在規(guī)劃范圍內做著買賣,店主維持著“門前四包”,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尋找著每一個落地的垃圾,戴著紅袖章的志愿者維護著市場秩序。“現(xiàn)在市場內的垃圾定時清運,公共洗手間有專人值守,看到亂貼的小廣告也會有人主動清理。”胡洪文邊走邊說。
安康城東的寶業(yè)農貿市場作為中心城區(qū)主要的蔬菜糧食批發(fā)、零售市場之一,市場內商戶數(shù)量多、商品種類全,承擔著全市各縣區(qū)單位、餐飲企業(yè)、市民等蔬菜供應。步入該市場記者看到,蔬菜區(qū)、水產區(qū)、糧油區(qū)、水果區(qū)、日雜副食區(qū)分類明確,地面墻面干凈整潔,商戶顧客文明得體,“共建全國文明城市,爭做文明安康人”“城市因誠信而美麗,消費因誠信而放心”“倡導誠實守信,共鑄消費和諧”等宣傳標語隨處可見。
2009年便開始在寶業(yè)農貿市場經營蔬菜生意的楊孝梅既是蔬菜的供應者,也是蔬菜的消費者。在經營蔬菜店之前,楊孝梅每天早上要前往菜市場為全家購買新鮮的蔬菜,當時的菜品以萵筍、黃瓜、冬瓜、白菜等城區(qū)周邊菜農自產自銷的時令蔬菜為主要。2005年前后,市場上來自各地的不同品種蔬菜才逐漸多了起來,近幾年楊孝梅店里批發(fā)、零售的蔬菜常年保持在二三十種,夏天有蘿卜,冬天有黃瓜,產地主要以外地為主。
楊孝梅回憶,剛開始經營蔬菜生意時,寶業(yè)農貿市場還在西津漢江大橋南,店面也不大,進來的菜、賣出去的菜堆放得橫七豎八,不時有顧客翻找挑擇,菜葉、包裝隨地拋灑,各種蔬菜常常是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,店內環(huán)境更是亂七八糟。彼時,變質腐爛的西紅柿等蔬菜被店主、顧客隨手向外一扔是那么的自然而然,遇上有人阻止一場口舌之爭時有發(fā)生,市場內雖有保潔人員,但面對“突襲”而來的垃圾,也是分身乏術。車輛停放都是“斜一丈順八尺”,通道也被堵死。
經過創(chuàng)文工作人員的宣講和管理,楊孝梅和店員們看到有垃圾落地,便會自覺地將其清掃至垃圾桶中,看到顧客手中的垃圾也主動收集起來,從保持店內店外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、分類整理進出蔬菜等日常習慣積極踐行“文明風”。
在何治中、胡洪文、楊孝梅眼里,菜市場的文明,不止于市容市貌更整潔衛(wèi)生,更在于出入菜市場的商販、市民的文明意識和行為。
“你看你買這點菜,把我這些菜糟蹋的,不買你走?”“是多少斤就是多少,你還哄秤。”“我們這起早貪黑地把菜弄著來賣,掙的都是辛苦錢,上次一不小心的還收到了假錢,你給我重新?lián)Q張錢。”“你這賬是咋算的,都經常在你這兒買菜,還給我多算幾毛,上次在你這買的菜外面好好的,回家一看里邊全是爛的。”“這地方兒本來就窄,你還占過來。”“嘴巴放干凈些,再罵人招呼給你幾下。”過去,大家常常為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(fā)生口角,甚至肢體沖突。
秤是買賣雙方交易物品時的判斷標準,是市場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。過去各種規(guī)格、樣式的五花八門,即使同一桿秤也會“大有乾坤”,平旺、手法不同,結果相差甚遠,如果遇上別有用心的商販,缺斤短兩是避免不了的,常常因此引發(fā)的污言穢語充斥著市場。如今,市場內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電子秤,選好的蔬菜往上面一放,重量多少便在顯示屏上顯示,買賣雙方心知肚明。
“創(chuàng)文之后是不一樣了,能感覺到大家的文明意識明顯提高了。不管是買菜的還是賣菜的,火氣也沒有以前那么大了,總能心平氣和地討價還價,攤販們把菜根據(jù)品質分類,買菜的也不再挑剔,也沒有了之前的短斤少兩,一句常來,相視一笑愉快地完成了買賣。”采訪中,市場內外總能聽到市民紛紛感慨創(chuàng)文帶來的變化。
文明風過處,遍地見文明。“其實人還是之前的那些人,比起以前,如今商販和市民都很注意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的保持,吵架也幾乎沒有了。”楊孝梅笑呵呵地說。